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英语新闻翻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英语新闻中,标题被视作报道全文的缩写,为了尽可能吸引读者,编辑总是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力争使新闻标题更具吸引力。这为英语新闻翻译带来挑战。翻译者需调动各种翻译方法,力争把原标题的意义和风格以汉语形式再现出来。为此,翻译时应兼顾三个方面:准确理解标题意义,特别是要透过字面理解其深层意义;在不曲解原意的状况下发挥汉语特征,以增强译文可读性;在文化背景缺失的状况下,注意译文的可同意性。
1、直译或基本直译新闻标题
直译和意译孰是孰非在国内译界争论不休,迄今未有定论。笔者以为,两种译法各有长短,翻译中需视实质状况而定,扬长避短。但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就英语新闻标题翻译而言,笔者以为,假如英语标题的意思了解,译成汉语将来中国读者不至于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可考虑使用直译或基本直译。譬如:
Putin faces harsh press criticism over terror
普京因恐怖事件受媒体严厉批评
Olympics Begin in Style; Swimmer Takes 1st Gold
奥运盛妆开幕泳将喜夺首金
UK soldest person dies at 115
英国第一寿星谢世,享天年百岁又十五
以上三则新闻标题是直译或基本直译,没洋腔洋调,看上去非常自然流畅。又如:Ugly Duckling N-Shipat Last GetsHappy Home 丑小鸭核动力船终于找到安乐窝
这则新闻讲述的是某国一艘核动力船,因很多国家担忧核污染而拒绝让其靠岸,所以只得在海上到处漂泊,历经周折之后最后被获准在一港口停泊。原标题中以调侃的语气将这艘核动力船比喻成安徒生笔下的an ugly duckling(丑小鸭),这也是广大中国读者早已熟知的典故,故译文使用了拿来主义的直译手法,读者一看也就了解什么问题了。
2、翻译中添加注解性词汇
英语报刊的新闻标题总是迎合本国读者的阅读需要,而且因为思维习惯与中国人不同,英语新闻标题的表达方法也与中文有所不同。因此,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内外有别的原则和国内读者的阅读心理,对国人可能不太熟知的有关信息、文化背景常识与不符合国内读者阅读习惯的表达方法进行必要的变通,该删则删,该增则增。正如刘宓庆先生在《文体与翻译》中说的:即便是了解、易懂的新闻标题,大家在汉译时也常需加上逻辑主语,或电讯中有关的人的国籍、事件发生的地址等等,总之需要增补介绍性、注解性词汇以利中国读者的理解,防止读者产生误会。比如:
For Beslans children,alegacy of nightmares
(俄罗斯:)劫后相逢,别城孩童仍似恶梦中
这是一篇特写的标题,对2004年9月初发生俄罗斯别斯兰市的学生人质遇难事件作了后续报道。报道记录了孩子们在悲剧之后重返校园,原来很多好朋友都不见了,一个30人的教室里只坐着5位小朋友。抚今追昔,孩童们悲恐之情自然地产生。这则标题的译文里添加了俄罗斯一词,主要由于别斯兰不像莫斯科那样出名,读者可能一下子不知道别斯兰是什么地方。除此之外,原文是两个短语,不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假如直译,也不符合国内读者的习惯。经过如此的增删处置之后,标题拉近了读者与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距离。
3、尽可能再现原文修辞特征
很多新闻标题不只以其简洁精炼引人注意,同时也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既有效地传递一些微妙的隐含信息,又使读者在义、音、形等方面得到美的享受。因此,在翻译时应尽量地体现原文修辞特征,如双关、比喻、押韵等,使译文和原文在修辞上基本吻合,从而让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近乎一样的感受。比如:
No Fans? No fret1!
赛场没人气?咱可没生气!
上面这则标题点出如此一个新闻事实:在雅典奥运会开始几天,赛场观众寥寥无几。在一场网球比赛时,8000多人的体育场只坐了500人。不过运动员看上去颇有风度,在同意记者采访时,他们表示对此并不在意。原文两行标题结尾处用了由两个f起首的单词fans(球迷)和fret(烦恼),构成了英语中常见的头韵(all iteration)修辞手法,读来非常有步伐感。汉语没这种修辞方法,但译文通过押韵加叠词的方法,用人气和生气这两个词,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了原文的风味。再如:
After the Booms Everything Is Gloom
兴盛不再萧条即来
其中的Boom和Gloom构成尾韵(rhyme),而汉语译文通过再和来,也达到了押韵的成效,读来朗朗上口。当然,这则标题还可有其他译法,比如:一别兴盛一片愁容也是两句八个字,不但首尾都押韵,而且把原文的事实性陈述化成了形象性描述,给人一种行文紧凑,一气呵成的感觉。又如:
Soccer kicks off with Violence
足球开踢 拳打脚踢
原文中的kickoff指足球比赛中开赛或中场开球,但与后面的violence(暴行)一词并用,立即在读者头脑中映出一副拳打脚踢的景象来。足球开踢,拳打脚踢如此的译文,既一语双关,又前后押韵,表达了原文的幽默成效。
当然,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一些英语新闻标题中的精彩之处非常难用汉语再现。譬如《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中举出的英国《听众》杂志一个标题非常具典型意义:
Britannia Rues2 the Waves
这个标题是变换英国海军军歌Rule,Britannia中的叠句Britannia rules the waves ,将rules(统治)改为rues(悲悼),意在讽刺日益衰落的英国航运业。从英语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成功的仿拟(parody)修辞手法,由于Rules与Rues读音几乎一样,意义却相去万里,所以,不难想象富有幽默感的英国人看了标题会有什么种感受。然而,这种兼具文化特点及语法修辞特征的幽默实在很难通过汉语再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抛弃标题的修辞特点,争取译出标题的基本涵义,不然或许会因词害意,导致译文标题的意义含糊。
4、使用翻译权衡手法
有时,当一些英语标题或因修辞手法、或因文化及语言差异,在汉语中很难表现其微妙意义时,可以依据英语标题字面意,结合新闻内容译出适合的中文标题。如此处置时,可依据汉语与汉语新闻标题的特征,使用不同语法修辞方法,以获得最好成效。
1.增加词汇使意义完整
就揭示新闻内容而言,英语标题倾向于将某一内容作重点化(accentuation)处置,不讲究面面俱到。除此之外,因为英语单词一般由数个字母组成,所以标题一般用词不多。这两点决定了英语新闻标题一般比较精炼简短。而汉语新闻标题侧重全方位性(totalism),加上汉语是一词一意,所以汉语标题用词相对较多。有鉴于此,在标题翻译时,可以结合汉语新闻标题的特征,适合增加一些词汇,使标题的形式更趋汉化,意义更趋完整。比如:
Older,wiser,calmer
人愈老,智愈高,心愈平
这条新闻聚焦于当今老龄化社会,特别是老大家退休后在处置各种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睿智和冷静。若根据原文逐字翻译成更老,更明智,更冷静,也不失为一个可以同意的译文。但假如依据中国读者阅读习惯,增加好友、智、心三个字,意义愈加明确,句式也更齐整。再如:
Japanese dash to US to say I do
日本情侣蜂拥美利坚 牧师面前誓词我想
这则报道是说,美国很多旅游社专门为亚洲国家的情侣推出美式结婚典礼服务,包含他们在教堂举行正式结婚典礼等。这一举措立刻遭到海量日本情侣的喜爱,纷纷赶往美国体验那种教堂结婚典礼情调。英语原题运用了引喻(metaphor3)的修辞手法。以sayI do来代替get married。略知西方文化风俗的读者都了解,西方人在教堂举行结婚典礼时,主持结婚典礼的教士会问双方,Do you taketo bey our lawful4 wedded5 wife/husband to live together in the state of matrimony?待双方回答I do之后,教士即宣布双方正式结为夫妇。因此,I do在英语国家里已成为在教堂里举行结婚典礼的代名词。因为多年改革开放,大部分中国人对西方教堂结婚典礼并很熟悉,但假如把原题直接译成日本人涌往美国说我想,未免太突兀,依据新闻内容加入情侣和牧师等词,使译文意义完整、更具可读性。
2.套用中外诗词熟句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一直是国人的骄傲,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熟句到今天广为流传。除此之外,不少外国作家诗人的名言名句经翻译后也倍受大家喜欢。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酌情借用、套用读者耳熟能详的诗词熟语,很容易唤起读者的亲切感。比如下面两则标题:
Bush ughters reach legal age to drink
布什双娇初长成 酒巷从此任纵横
Singaporean star Gives Part of Liver to Save Dying Lover
若为爱情故肝脏也可抛狮城上演感生活死恋
第一个标题说的是,布什一对孪生女孩常常因未成年酗酒而被媒体揭秘,目前她两个终于到达了法定饮酒年龄,从此可以开怀痛饮了。另一个说的是,一位新加坡明星为救情侣而捐出部分肝脏。两则标题的译文都套用了国内读者耳熟能详的名句,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